近年来,以云南、四川、西藏为核心构成的中国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土条件和脱颖而出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酒评家和行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是“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葡萄酒产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关于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地理优势和发展优势、劣势,以及发展趋势等资料甚少,尤其是具体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葡萄酒生产企业和年产量、年销售额等数据更是严重缺乏。
本文作者通过近三年走访云南、四川、西藏众多酒庄和产区,查阅了不少资料,并采访了10余位云南、西藏的酒庄庄主、企业管理人员、酿酒师,收集资料和数据,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2021年度发展报告》一文,给大家呈现出了第一份相对全面的西南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报告。
前天,我们授权独家发布《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2021年度发展报告》一文的上篇,关于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概况和历史沿革;昨天发布中篇,关于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发展优势;今天刊发下篇。谢谢关注。
特别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没有授权不得擅自修改、转载及发布。
西南高山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优势,但目前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生产企业规模小,产量低,龙头企业、拳头性产品带动力不足
目前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多数企业厂房不规范,生产流程简陋。企业年产量超过1000吨的不到10家,多数都在100~500吨之间,甚至更低;多数企业年销售额在500~2000万元之间,超过2000万元的仅有云南的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酩悦轩尼诗香格里拉(德钦)酒业有限公司、云南藏地天香酒业有限公司、云南红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的九寨沟天然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甘孜州康定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西昌正大酒业有限公司,西藏的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西藏成功红天麓酒庄有限公司等10家左右。
虽然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已有“敖云”“香格里拉”“云南红”“达美拥”“神沟九寨红”“康定红”“正大月谷”等知名品牌和产品,但对于整个产区的带动力还远远不足。
2. 生产经营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生态、土地制度等约束,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种植酿酒葡萄的土地面积比较小,土地流转成本高;地块分散,相隔较远,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低,亩产量低,产区人口密度的劳动力相对缺乏,人工成本高;配套企业距离远,远离中心城市和市场,酿酒设备、罐装设备、包装设备的采购和运输成本高。这一系列的高成本,造成酿酒葡萄的种植、酿造、营销和管理成本高,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
此外,由于生产企业普遍地处西南偏远山区和薪酬福利等原因,企业人才引进困难,目前多数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
3. 政府扶持相对较少,企业融资困难
与西南地区的白酒产业相比,葡萄酒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配套政策,从酿酒葡萄种植到酿造、市场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扶持和投入不足。近5年来,仅有四川得荣、云南德钦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扶持政策,在葡萄园建设和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与投入扶持。
由于地方政府近年来的扶持相对较少,加上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葡萄酒生产企业普遍存在持续投入不足,主要靠边生产边投入,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4. 产品品类单一,行业标准缺乏,产品品质亟待提升
虽然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类众多,但是赤霞珠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品类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适合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且表现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品种,尚未发现和挖掘出来。由于独特的自然风土条件和土地、生态制度的限制,以及种植、酿造、管理、营销等成本较高,决定了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适宜走小众化、品质化的中高端产品市场,但目前多数生产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导致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困难,酿造技术亟待突破,产品品质亟待提升。
此外,高山葡萄与高山葡萄酒究竟有何独特性、稀缺性,从种植到酿造、产品等应该具备什么标准?目前,产区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制定出规范的高山葡萄酒产区标准。
1. 用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规划
科学规划是西南高山葡萄酒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虽然云南迪庆州、四川省以及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和得荣、小金等县,先后在2000-2013年期间曾经编制了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都发生了新的巨大的变化。
因此,有必要立足新时代重新编制新的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坚持走国际化、精品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路子,把葡萄酒产区纳入“生态原产地保护”计划,做强葡萄酒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结合产区地块分散同时旅游景点丰富的特点,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独具民族文化、高原雪域文化的葡萄酒庄,集葡萄种植和酿造、贮藏、销售,以及休闲观光、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按照“小酒庄大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和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产业高度融合的葡萄酒庄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聚合业态,实现农民年增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酒庄葡萄酒发展特色的酒庄集聚示范区、葡萄生态示范基地、葡萄酒旅游示范区,实现产区的全面繁荣,并致力将产区建设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2.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葡萄种植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独特的葡萄酒风格。但是,什么是高山葡萄酒,高山葡萄酒的感官特征是什么,它与气候、土壤、植物、花果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目前尚未做过系统的、权威的感官研究和论证。目前,除了云南迪庆州等个别地方制定标准实施葡萄园区标准化管理外,产区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包括从苗木引进繁育、葡萄园管理,到酒庄建设、葡萄酒酿造、销售等。
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各项标准,建立系统、严格、公开、公平的高山葡萄酒的等级划分、价格制定标准及制度等势在必行。
3. 三省区抱团发展,合力做大做强高山葡萄酒产区和产品品牌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所辖的四川、云南、西藏,具有相同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面临相同的规模小、产量低、品牌弱、成本高、资金和人才、技术缺乏等发展劣势。因此,三地行业需要把各自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抱团发展,梳理现有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资源并建立档案,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攻关、辅料包材集中采购,交流分享经营管理、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经验和各地扶持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成立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联盟,组建西南高山葡萄酒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展产区标准制定、产区课程编制和推广,合力打造高山葡萄酒产区和产品品牌。
4. 扶持做大做强标杆企业,引领产区发展
5. 加大科技创新,逐步探索实现半机械化
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山体较高,葡萄多种植在山谷坡地、山腰,依山势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亩产量低,产区人口密度的劳动力相对缺乏。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高,导致了市场竞争力弱。产区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牵头,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创新,研发适宜山区坡地进行作业的机器人、无人飞机等,逐步实现葡萄园种植管理的半机械化,降低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
6. 丰富成熟的旅游资源推动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配套。葡萄酒产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的种植、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等实际情况,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明显。因此,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所在地政府应该学习和借鉴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等产区政府制定出台的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置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葡萄优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推广、葡萄酒科研项目、市场推广、品牌打造和重点企业与项目等给予经济支持,解决西南高山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同时,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各地政府和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家已有的相关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政策等。(完结)
作者介绍
周劲松,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四川省果露酒产业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果酒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主编。
【特别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没有授权不得擅自修改、转载及发布。
咨询热线:028-8504 4066
180 00596572
Copyright © 成都市葡萄酒协会
技术支持:四川天汇科技